通信世界網消息(CWW)當芯片制程逼近3納米極限,折疊屏淪為“形態內卷”,消費者對“AI手機”無感——智能終端的下一個爆點,究竟在哪?下一個萬億級市場是什么?
帶著疑問,工信智媒體(通信世界)總編輯與深耕智能終端產業十余年的資深專家、聯通華盛通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豐偉聊了聊他眼中智能終端的未來。
從“硬件競賽”到“軟硬共生”
近年來,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數據不容樂觀。國際數據公司(IDC)最新發布的《全球手機季度跟蹤報告》顯示,2025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預計將同比增長0.6%,達到12.4億部。由于宏觀經濟挑戰導致消費者支出放緩,IDC將該預測從2月份的2.3%下調至0.6%。中國市場受益于國家補貼,預計2025年全年將同比增長3.0%。而蘋果因競爭、經濟放緩及補貼受限,預計全球出貨量將下降1.9%。
與此同時,逐漸退潮的低端價位段換機需求以及不明朗的全球地緣政治環境與地方政府政策的多變性將為今年的市場增長帶來挑戰。市場調研顯示,消費者的換機周期也大幅延長,平均換機周期從2016年的21個月延長至2024年的31個月。曾經作為行業風向標的蘋果,其新品發布也很難再像過去那樣引發消費者的狂熱追捧。
屏幕尺寸、處理器性能、攝像頭像素,消費者已經很難感知到硬件層面的差異化體驗,創新乏力成為手機廠商共同的痛點。陳豐偉分析指出,智能手機的創新乏力源于三重因素:首先是革命性技術還沒有真正到來,3G到5G的通信制式迭代帶來的換機潮已退去,芯片制程逼近物理極限;其次是經濟環境影響,全球消費力疲軟導致手機廠商在推出高端、創新產品時更加謹慎;最重要的更深層的原因,則是時代范式的轉換——從“硬件定義軟件”轉向“軟件定義硬件”。
“過去是有什么硬件,就開發什么應用,”他指著手腕間的智能手表說道,“現在反過來了。比如這塊表,它的價值不在于顯示時間,而在于內置的健康監測算法和云端數據聯動。AI時代,硬件只是載體,軟件才是靈魂?!?/p>
的確,在AI時代,硬件性能提升不再是智能手機的唯一創新點,用戶需求多元化卻難以被滿足,產品同質化嚴重,折疊屏等新技術也未成主流,廠商只能在價格戰中掙扎,難以激發消費者購買欲望,市場亟待新的突破。
與智能手機的低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AI智能眼鏡市場正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據市場研究機構的數據,AI智能眼鏡市場正呈現爆發式增長。2024年全球AI智能眼鏡銷量152萬臺,同比增長533%,預計2026年銷量有望達1000萬臺。其中,RayBanMeta銷量為142萬臺,相比于2021年9月推出的RayBanStories約30萬副的銷量,增長超過300%。AI技術的進步,各大廠商積極探索端側AI應用場景,一部分品類的知名度和普及度漸漸提升,智能眼鏡成為當前重要的AI硬件落地形式。
在陳豐偉看來,AI時代的智能終端產業正在經歷一場認知革命,智能終端產業正從單一的硬件創新轉向軟硬件結合的創新模式。
榮耀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其通過自研的MagicOS系統與AI芯片協同,構建起強大的平臺能力。MagicOS不僅擁有智慧互聯、YOYO大模型等先進技術,還通過開放生態,與眾多合作伙伴共同打造豐富的AI應用。這種軟硬件結合的模式,讓智能終端不僅能提供更智能的語音交互、圖像識別等服務,還能根據用戶的使用習慣進行深度學習,不斷優化用戶體驗。AI技術的融入,使智能終端的硬件性能得以充分發揮,軟件功能也更加強大,二者相互促進,推動著智能終端產業不斷邁向新的高度。
“傳統思維總盯著帶屏設備,其實生態創新的空間遠不止于此?!彼信e出智能眼鏡、同聲傳譯耳機、家庭算力中心等案例,“這些不帶屏的設備,正在構建以手機為核心的“終端生態圈”。就像百慕大戰中的智能眼鏡,本質上是手機算力的延伸?!?/p>
將隱性AI功能轉化為顯性指標
在AI時代,AI技術正全面融入智能終端的方方面面,帶來多樣化、專業化的設備形態。在智能手機領域,從拍照場景識別、語音助手到智能優化和安全保護,功能豐富多樣。智能眼鏡則能實現信息提示、導航等功能。智能家居設備借助AI可自動化控制和遠程管理。智能穿戴設備可監測健康數據等。
這種軟件定義硬件的方式,極大提升了智能終端產品的靈活性,讓產品能快速適應市場需求和用戶個性化需求的變化,為用戶帶來更便捷、個性化的使用體驗。
然而,消費者偏好“顯性賣點”,這使得AI功能的隱性價值難以被感知?!跋M者喜歡顯性的賣點,比如說4G和5G的差別、單卡和雙卡的差別、大屏和小屏之間的差別、折疊和直板之間的差別?!标愗S偉坦言,當軟件定義硬件的時候,很多軟的功能沒有明確的邊界,在使用的過程當中才可能感受AI的好處。所以,未來智能終端的創新要考慮如何把隱性的賣點翻譯成顯性賣點。
比如,現在的AI手機,都說自己有大模型,但用戶根本不知道怎么衡量。對此,陳豐偉提出關鍵建議:建立AI手機分級標準,從算法(是否搭載端側小模型)、數據(自有數據處理能力)、算力(端云協同能力)三個維度量化評價體系?!熬拖裰悄荞{駛分級一樣,讓消費者一眼就能看懂,‘這是搭載10B參數模型的4級AI手機’,這樣才有說服力?!?/p>
對于這個行業標準由誰來制定,陳豐偉認為,中國TOP6的廠商就能占到95%的市場份額,如果TOP6的廠商能達成一個共同的認識,或者一個統一的標準,就可以代表市場的一個標準。
此外,從產業鏈角度看,手機、PC等傳統消費電子終端在AI賦能下,設備硬件面臨更高性能需求,中上游各環節有望迎來革新機遇。
比如AI上機帶來的算力提升,將對散熱、存儲、電池等硬件提出更多要求:石墨烯、VC均熱板等更高價值量的方案有望加速滲透,終端存儲容量和速率需升級、電池續航充電速率等性能升級。同時,在消費者需求驅動下,智能手機光學升級持續,后續將圍繞潛望式鏡頭下沉、玻塑混合鏡頭創新、大像面傳感器應用等光學創新展開。
從“速度”到“深度”,下一個萬億級市場在哪?
過去40年,中國通信業以“速度競賽”為核心驅動力,從2G到5G的網絡迭代、寬帶從50兆升級至萬兆,展現了跨越式發展。但當下產業主題已轉向“融合創新”,亟需從規模擴張轉向生態深耕。而地緣政治的影響促使行業反思沉淀,此前被速度掩蓋的核心技術短板(如芯片、底層軟件)成為突破重點。
如今,在技術深耕層面,中國正加速破解“缺芯少魂沒面子(屏幕)”困境:中國顯示產業規模持續位居全球首位;終端芯片預計兩三年內實現基本自給;開源鴻蒙系統已形成與安卓、iOS三足鼎立的態勢,未來有望憑借技術迭代成為全球主流。在通信技術演進上,中國5G基站數量超全球總和,6G研發領先歐美2-3年,AI領域亦在應用場景中展現適配優勢(如適合本土的大模型Deep)。
這種“蹲下來蓄力”的階段,實則為產業鏈在硬件制造、軟件研發、市場推廣等維度的全面夯實。那么,在產業鏈不斷夯實的基礎上,下一個萬億級市場在哪?
“AI無處不在的時候,算力也一定是無處不在的。未來智能終端的增長空間來源于家庭”,話題轉向智慧家庭的發展趨勢時,陳豐偉的眼神亮了起來?!耙粋€人平均每天在家待十幾個小時,但現在的家庭智能設備大多只是‘能聯網的電器’,缺乏真正的計算能力?!?/p>
隨著萬兆寬帶入戶,家庭對算力的需求愈發迫切。家庭算力中心作為“智能大腦”,可以連接所有終端設備。比如,當用戶想要尋找2018年春天在青島拍的照片時,算力中心能通過AI圖像識別技術瞬間定位;孩子上網課時,它能實時優化帶寬分配;在元宇宙場景中,它還能支撐起虛擬世界的渲染計算。
可以預見,在智能手機創新乏力的當下,AI智能眼鏡和家庭算力中心正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市場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中國智能終端行業市場規模已突破17.53萬億元,家庭智能終端市場作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正處于快速增長階段,家庭算力中心市場規模未來幾年有望呈現指數級增長,成為下一個萬億級市場。
而運營商將在這個萬億級市場中扮演重要角色。眾所周知,AI的普及極大增強了對網絡連接的需求,無論是云端模型還是端側模型,都離不開網絡支持?!霸谝苿踊ヂ摼W時代,失去網絡意味著失聯,而在AI時代,失去網絡就等于失去智能?!标愗S偉表示,穩定、高速的網絡連接是AI終端發揮其強大功能的基礎保障。
在他看來,運營商的核心優勢在于“連接+算力”的雙重基因?!叭珪r空連接是基礎——光纖+Wi-Fi7+5G+衛星通信,構建無縫網絡;算網融合是升級,把算力像水電一樣輸送到家庭?!?/p>
在全時空連接服務方面,中國聯通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為產業鏈AI終端產品提供FTTR+Wi-Fi 7、5G-A、衛星通信等領域的全時空連接服務。無論是在家庭、辦公還是出行等場景下,用戶都能享受到穩定、高速的網絡連接,確保AI終端設備始終保持最佳運行狀態,為用戶帶來流暢的使用體驗。陳豐偉透露,預計到今年年終,聯通華盛將布局50余款接入元景大模型的AI終端。
在AI時代,運營商通過建設通信網絡、推出優惠套餐等,為智能終端普及創新提供基礎。手機廠商憑借技術研發與產品設計,推動產品升級與功能創新。而專業品類廠商在細分領域深耕,以差異化產品滿足特定需求。三者協同合作,共同構成推動智能終端產業創新的強大力量。
中國通信業的深度發展不僅指向技術突破,更致力于構建多極化的全球生態。憑借通信基礎設施優勢與AI技術積累,中國可成為“一帶一路”國家的賦能者,通過標準輸出與產業協同實現共贏。正如手機行業歷經30年形成頭部品牌,未來十年,AI領域有望涌現垂直領域的領軍企業,推動中國從技術追趕者轉變為規則制定者,在智能制造與智能終端領域樹立全球標桿。
記者手記:在變革中蓄力
采訪結束時,陳豐偉的智能手表日程提醒閃爍著,下一場會議即將開始?;仡欉@場意猶未盡的對話,他總結道:“現在的行業就像深蹲的運動員,看似暫時放慢腳步,實則在積蓄跳躍的力量。當軟硬融合的臨界點到來,當家庭算力中心成為標配,當AI像水電一樣無處不在——那個時候,我們會看到一個全新的智能世界?!?/p>
從智能手機的創新焦慮,到家庭算力的藍海市場,從運營商的轉型陣痛,到全球產業鏈的重構機遇,陳豐偉的思考勾勒出智能終端產業的變革輪廓。在這個算力即生產力、軟件即競爭力的時代,中國產業界正以“深蹲”的姿態積蓄能量,等待下一次跨越式的起跳。而那些像陳豐偉一樣忙碌在一線的行業操盤手們,正是這場變革的親歷者與推動者——他們深知,在AI時代的競賽中,沒有旁觀者,只有破局者。
- QQ:61149512